近日,在秦皇島通橋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,工人們正忙著用一項“黑科技”——汽車橋殼液壓脹形制造技術加工管坯貨架。這項新技術讓公司產品疲勞壽命比國家標準高出35%,每年還能省下15%以上的制造成本。“多虧市里組織的政校銀企對接活動,我們才能搶到這項技術!”公司董事長楊芝寶興奮地說,“現在橋殼漏油、斷裂的行業難題,被我們一舉攻克了!”
這僅僅是秦皇島市科技創新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貨架。近年來,秦皇島市科技局以“1236”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,打出“成果對接+項目攻關+校企聯動+人才培育”組合拳,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“書架”快速躍上企業“貨架”,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為精準建立對接機制,秦皇島市科技局當起了“科技紅娘”,常態化舉辦政校銀企對接會貨架。國家“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”、省級對接會等20余場活動輪番登場,發布成果4000多項,現場簽約130余項。更亮眼的是,駐秦高校轉化的1731項成果中,520項直接“嫁”到本地企業,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3000余項。
秦皇島市通過積極跑辦爭取支持,華恒生物“高端丙氨酸綠色結晶精制技術與產業化”等8個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立項,支持濱沅國科“‘雙碳’目標下綠色智慧港口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統”等21個市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轉化,哈電重裝備“高溫氣冷堆核電蒸汽發生器用ERNiCrMo-3焊絲研制及應用”等8個項目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貨架。秦皇島市40多項“卡脖子”技術被攻克,省市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“揭榜掛帥”項目支持資金合計2505萬元,撬動企業研發投入1.11億元,最終換來6.58億元的產值“大豐收”。
秦皇島市目前有16個“小巨人”企業科技特派團、270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一線,他們作為“技術顧問”,累計開展技術培訓1000多場,攻克57項關鍵技術,轉化44項成果,搭建31個創新平臺貨架。企業紛紛表示:“這些專家一來,車間的機器都變得更聰明了!”
成果轉化離不開“懂行人”貨架。秦皇島市主動承接省科技廳在本市舉辦技術合同認定登記、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標準化評價等培訓活動,目前有技術經紀人286人,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員40人,為加速推動秦皇島市技術轉移、成果轉化提供堅實人才支撐。
今后,秦皇島市還將瞄準生命健康、人工智能等新賽道,打通京津與本地高校的資源壁壘,搭建“需求發布—精準對接—落地服務”的快車道,把更多“科技盆景”變成“產業風景”貨架。
來源:秦皇島Plus(記者:李楠)圖:河北日報客戶端、今日海港區